今天是:

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材料化学

2个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深耕教坛四十载,匠心筑梦向未来——记我院退休教授龙文清

发布日期:2023-04-24    作者:     来源:     

龙文清,男,771771威尼斯.Cm退休教师,生于1960年10月。1998年9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10月破格晋升教授。1998-1999学年度清华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获吉安地区“首届陈香梅奖”,1998年获江西省教委、江西省人事厅授予的“江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有30多篇论文被SCI等国际期刊收录,多篇论文被国内学者、学术书刊引用和摘录。“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研究”1997年获江西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继承伟人遗志,坚定教书育人初心

龙文清198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获专科学历,并留校任教,而后在职提升学历于1995年获江西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和大部分那个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深知自己身上的使命与责任——继承伟人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很多时候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更需要奉献、坚持的精神。早年学校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软硬件设施薄弱,因此在分配到井冈山大学做老师这条路上,很多人走了,可总有人要留下,龙文清留下了。就这样,龙文清怀揣着热血和忐忑,踏进了井冈山大学,成了一名高校教师。

由于当时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们的科研意愿总体很弱,对众多人而言,似乎以做实验、做科研的方式去探寻新的知识是一种“无用之功”。在一个没有电脑,没有精密仪器的科研环境下,龙文清的实验数据以及作图全靠自己的纸笔来完成,在别人眼中的困难重重,龙文清却是乐在其中。

寻求访学机会,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在科研的路上,龙文清也碰到了很多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次,学校在世行贷款购进了一台分子发光分析仪,对于他来说,就像“小兵看见了赤兔马”,他很想用这台仪器让自己的科研更近一步,可是自己对仪器分析的相关知识并不丰富,这让他想要求学深造的愿望更加强烈。

为了获得求学机会,他先后向系主任、学校科研处长、教务处长表达他想外出进修以进行相关研究的愿望,但都因经费不足等原因没有成功。冷水浇到他的头上,似乎把热血也要浇凉了,可他总有些不甘心。最后,他收拾好自己的情绪,也做好了又一次碰壁的准备,龙文清怀着忐忑敲响了素未谋面的校长办公室的门。命运总会眷顾不懈追求的人,校长看到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校发展的努力,最终同意用“校长经费”帮助龙文清去清华大学访学,实现了他的求学梦想。

深耕课堂内外,增强教书育人实效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在教书育人方面,龙文清也要求自己尽可能的做好,他希望他的学生不仅能收获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希望他的学生能树立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龙文清每一次备课都不局限于课程本身,更是把时事热点、学术前沿、自己的有关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等各方面融入课程。正因如此,三尺讲台上的他自信又从容,知识通过他的唇间与指缝,落入学生耳里,映入学生的眼中,学生听他的课,也觉得时间匆匆,回味无穷。

课后的他也没有放松,布置作业有针对性,全批全改,也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龙文清曾从滴定反应的本质及副反应出发将四个孤立的计算式统一起来;也会通过课题立项,曾重新组合教材知识点通过“中心教学法”和“中心学习法”进行教学。这些良好的学习方法都曾在《大学化学》杂志上发表。在讲凯式定氮法时,提到三聚氰胺事件,提醒着大家作为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学生感觉到累时,他也会与学生闲聊,或是宣讲毛主席的“老三篇”,或是介绍中国的新发展,亦或是讲述自己对井冈山精神的体会。他期待着有一天,学生成为栋梁之材,期待着有一天,学生因为自己的教导,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1981年毕业到如今,已四十余载,龙文清也从一个弱冠书生变成了花甲之年的老先生,提及他自己这些年,他低调却又自豪的说:“年轻的我,满怀热血,废寝忘食。老了的我,依然如此,不忘初心。”这些年来,他不断提升自己,也不断造就他人。也许如今的他还有许多愿望,也许他已然放心把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交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也一定会传承他的信念,代代如此,不忘初心。

(文:丁小歌 图:龙文清 审核:张华)